pg电子模拟器试玩破解版网页:
让我为大家详细地理解阅读一下九三阅兵中亮相的无人潜航器。这一个话题目前讨论的人确实不多,因为有关技术确实存在很大难度。从官方解说词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实质性信息。既然官方透露的信息量如此有限,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装备呢?只能依靠专业分析。说得好听是分析,说得直白些就是合理推测。
首先要明确无人潜航器的作战使命。尤其是在这次阅兵中展示的型号,它们究竟是为哪些作战任务而研发的?从功能上看,无人潜航器可以执行侦察、扫雷、布雷、特种作战等多种任务,但这些都不是最核心的。当前我们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是反潜作战。回顾2015年阅兵,当时展示的\东风-21D\和\东风-26\导弹已经动摇了美国的航母霸权。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美国正试图建立新的水下优势——潜艇霸权。他们都以为在反潜作战这个高难度领域,其他几个国家短期内难以有效应对其水下力量。
这就能解释为何本次阅兵特别展示了包括鱼雷、水雷和无人潜航器在内的水中兵器。这些装备的亮相绝非偶然,其核心目的是要应对美国试图建立的潜艇霸权。因此,无人潜航器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反潜作战。
在技术层面,无人潜航器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是体积限制导致没办法携带常规反潜武器。仔仔细细地观察展出的型号就能发现,它们根本没办法容纳533毫米重型鱼雷,甚至连轻型反潜鱼雷都难以搭载。因此,其核心功能不是直接攻击,而是解决潜艇搜索和警戒问题。通过大规模部署,可以在广阔海域形成有效的水下态势感知网络。在反潜作战中,发现目标往往比打击目标更具挑战性,这正是无人潜航器的价值所在。
第二个技术瓶颈是水下续航能力。除非采用类似\波塞冬\的核动力系统,否则航时必然受限。虽然很多网友将我们的潜航器称为\兔版波塞冬\,但核动力方案可能性很低。核动力系统虽然先进,但存在诸多使用问题,更适合\同归于尽\式的作战模式,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战略需求。
那么常规动力方案有哪些可能?潜艇常用的柴电混合或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对无人潜航器来说都过于庞大。最可能的方案是纯电动系统,通过优化电池技术,在续航能力的同时确保更好的静音性能。根据现有潜航器体积和当前技术水平推测,其水下续航距离可能达到1000公里,持续工作3-5天。
关于航速问题,虽然很多军迷猜测最高速度可达50节,但对于执行反潜警戒任务的无人潜航器来说,20多节已经足够。高速大多数都用在快速部署,实际执行任务时低速更加有助于延长续航时间和保持隐蔽性。如果按1000公里航程计算,平均航速仅约4-5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实际在做的工作时间可能延长至10天。
在探测设备方面,无人潜航器主要搭载声呐系统。虽然体积受限,但其性能应该不亚于拖曳式声呐。仔仔细细地观察阅兵展示的两款新型号,较大的一款舷侧疑似安装了换能器基阵。与2019年展示的试验型号相比,新型号外形更接近大型鱼雷,采用更先进的泵喷推进系统,这些都表明其已具备实战能力。
在部署方式上,两款新型号都配有吊环,说明主要随水面舰艇行动。当舰艇抵达任务海域后,通过起重机将潜航器投放至水中。此外,大型两栖舰船的坞舱也是可能的搭载平台。这种部署方式解决了续航限制问题,使无人潜航器能够投入实战。
通信系统是另一个关键。较大型号配有桅杆式结构,很可能是通信天线,用于发现目标后上浮与母舰联络。水下通信则可使用蓝绿激光或声呐通信,后者虽然可能暴露位置,但在锁定目标后已无大碍。
最后要提到配套的助飞鱼雷系统。与传统的火箭助飞鱼雷不同,新型号采用涡喷/涡扇发动机,暗示其射程大幅度的提高。水面舰艇声呐探测能力有限,而无人潜航器提供的精确目标信息正好与远程助飞鱼雷形成完美配合。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全世界内助飞鱼雷已不多见的情况下,我们仍坚持发展这一系统。
要验证这些推测,未来可以观察两点:一是水面舰艇是否实际搭载这些无人潜航器;二是新型舰艇设计是否将无人潜航器搭载作为标准配置。这些都将证实我们的分析。